不懂美食,不懂攝影。※只是單純用照片紀錄生活※ 
  這裡沒有專業,只有日記:飲食日記、旅遊日記、閱讀日記、心情日記…。
【食記為記錄當下實際品嚐的心得,不代表店家品質永遠不變,請閱讀者謹慎且適度參考】
《《 轉貼連結可自行取用,不用再詢問 》》
未經本人允許請勿擅自擷取文章內容及照片分享於其它平臺
《下載照片或引用文章,請勿任意卡掉或塗抹移除相片上網址名稱及務必全文引用並註明出處。》
有事找請mail給我『[email protected]』或至高高的花攝日記粉絲專頁留言給我。


 

【臺北】大同區。大稻埕 迪化街 古蹟巡禮

2015111807:00
 
 
 
《201503》
 
 
 
 
大稻埕位於淡水河畔,
 
早期的大稻埕是平埔族居住的地方,
 
在清代中期,開始有少數漢人在此墾荒耕作,
 
因為到處都是曬穀用的空地,便有了『稻埕』這個名字的出現。
 
從清末至日治期間,
 
大稻埕由於交通運輸便捷的緣故,
 
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上都有蓬勃的發展,
 
不僅商業活動頻繁,同時也是人文集聚之地。
 
在大稻埕商圈核心的迪化街,
 
是當時最早的市街,而且直到現今都還保持著舊日繁華景象。
 
從1850年開始,
 
迪化街一直是臺北市最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
 
由於迪化街位置靠近淡水河岸碼頭,
 
所以當運輸貨品上岸後,就可以直接由各商家後門運入,
 
經過整理製作後直接展售於店面,
 
因此迪化街上的建築皆屬於長條連棟的住商混合型店屋,屋身深且門面不寬。
 
而在房屋外觀上大約可分為四種形式:
 
閩南式建築、洋樓式樣、仿巴洛克建築、現代主義建築。
 
閩南式建築以單層樓為主,用瓦片覆蓋斜屋頂及木板組成的門窗為其特色;
 
洋樓式樣為二層樓建築,門面有女兒牆、拱形窗洞、花瓶狀欄杆,
 
這種洋樓的形式是模仿1870年代時洋行雲集的淡水;
 
仿巴洛克建築有立體的外觀浮雕及花草紋飾,
 
建築物整體強調垂直感,造型極為華麗特殊;
 
現代主義建築外觀簡潔明朗,注重線條表現與比例均衡,為西方建築潮流,
 
是迪化街上四種建築風格數量最多的。
 
 
 
從1996年開始,迪化街除了是臺北最古老的街道,
 
在每年農曆春節前夕也成為臺北最大的年貨大街。
 
在迪化街上除了有傳統老式建築可供欣賞外,
 
其中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也頗具盛名。
 
 
由於我是第一次來到大稻埕迪化街這一個歷史街區,
 
這天心情頗為興奮,
 
所以一路上每看到外觀頗具特色及美麗的建築物,
 
就不禁拿起相機將它們給通通記錄下來,所以這天拍攝的照片數量有點多。
 
 
 
 
仁安醫院在日治時期是大稻埕地區的重要醫院。
 
 
 
 
 
 
 
 
   
 
 
 
   
 
 
 
 
 
 
迪化街郵局。
 
 
 
 
 
區臣氏大藥房在日治時期取得了香港區臣氏的代理,
 
以批發進口西藥為主,
 
後來發生了火災又重新修建完成,
 
其牆面上在三、四樓之間有飛龍與麒麟保護塔的裝飾。
 
 
 
 
 
 
可稱為臺灣本土百貨起源的大千百貨。
 
 
 
 
 
 
過一個轉角的萬里紅公共食堂。
 
 
 
 
大和堂藥房。
 
 
 
 
 
轉過一個又一個的街角,
 
接著來到了位在貴德街與西寧北路86巷交叉口上的大稻埕『千秋街店屋』。
 
 
 
 
 
 
千秋街店屋-裝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這是千秋街店屋對街的『李春生紀念教堂』。
 
 
 
 
 
 
 
 
沿著貴德街繼續往北走,會在右手邊看到『陳天來故居』。
 
(我這天錯過了位在陳天來故居附近的『李臨丘故居』。)
 
 
 
 
順著往前走,看到了這個『大稻埕之春』後,離大稻埕碼頭就不遠了。
 
 
 
 
 
 
 
 
 
 
接著來到了大稻埕碼頭,
 
這天很熱,所以我照片沒多拍就匆匆離去。
 
 
 
 
離開了大稻埕碼頭後,這裡還有一處『辜宅』頗值得一看。
 
 
 
 
 
 
 
我們順著原路往回走打算搭乘捷運返回飯店,
 
途中經過了這一處『迪化街新天地』。
 
 
這天除了在迪化街附近閒逛外,還在這裡享用了兩間美食,
 
再順道放上我個人很喜歡的大稻埕故事工坊連結:
 
 
 
 
 
 
 
 
 
 
 
 
大稻埕 迪化街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及週邊
 
 
 
 


  •   神棍 於 2015-11-24 23:18 2F
  • 迪化街是我最愛的街道之一~還有我喜歡大稻埕的夕陽~沐浴其中有種舒服的感覺!
  •   Cindy_yen 於 2015-11-18 11:19 1F
  • 哇!這些古厝保留ㄉ真好~
    好好逛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