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
大稻埕位於淡水河畔,
早期的大稻埕是平埔族居住的地方,
在清代中期,開始有少數漢人在此墾荒耕作,
因為到處都是曬穀用的空地,便有了『稻埕』這個名字的出現。
從清末至日治期間,
大稻埕由於交通運輸便捷的緣故,
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上都有蓬勃的發展,
不僅商業活動頻繁,同時也是人文集聚之地。
在大稻埕商圈核心的迪化街,
是當時最早的市街,而且直到現今都還保持著舊日繁華景象。
從1850年開始,
迪化街一直是臺北市最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
由於迪化街位置靠近淡水河岸碼頭,
所以當運輸貨品上岸後,就可以直接由各商家後門運入,
經過整理製作後直接展售於店面,
因此迪化街上的建築皆屬於長條連棟的住商混合型店屋,屋身深且門面不寬。
而在房屋外觀上大約可分為四種形式:
閩南式建築、洋樓式樣、仿巴洛克建築、現代主義建築。
閩南式建築以單層樓為主,用瓦片覆蓋斜屋頂及木板組成的門窗為其特色;
洋樓式樣為二層樓建築,門面有女兒牆、拱形窗洞、花瓶狀欄杆,
這種洋樓的形式是模仿1870年代時洋行雲集的淡水;
仿巴洛克建築有立體的外觀浮雕及花草紋飾,
建築物整體強調垂直感,造型極為華麗特殊;
現代主義建築外觀簡潔明朗,注重線條表現與比例均衡,為西方建築潮流,
是迪化街上四種建築風格數量最多的。
從1996年開始,迪化街除了是臺北最古老的街道,
在每年農曆春節前夕也成為臺北最大的年貨大街。
在迪化街上除了有傳統老式建築可供欣賞外,
其中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也頗具盛名。
由於我是第一次來到大稻埕迪化街這一個歷史街區,
這天心情頗為興奮,
所以一路上每看到外觀頗具特色及美麗的建築物,
就不禁拿起相機將它們給通通記錄下來,所以這天拍攝的照片數量有點多。
仁安醫院在日治時期是大稻埕地區的重要醫院。
迪化街郵局。
區臣氏大藥房在日治時期取得了香港區臣氏的代理,
以批發進口西藥為主,
後來發生了火災又重新修建完成,
其牆面上在三、四樓之間有飛龍與麒麟保護塔的裝飾。
可稱為臺灣本土百貨起源的大千百貨。
過一個轉角的萬里紅公共食堂。
大和堂藥房。
轉過一個又一個的街角,
接著來到了位在貴德街與西寧北路86巷交叉口上的大稻埕『千秋街店屋』。
千秋街店屋-裝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這是千秋街店屋對街的『李春生紀念教堂』。
沿著貴德街繼續往北走,會在右手邊看到『陳天來故居』。
(我這天錯過了位在陳天來故居附近的『李臨丘故居』。)
順著往前走,看到了這個『大稻埕之春』後,離大稻埕碼頭就不遠了。
接著來到了大稻埕碼頭,
這天很熱,所以我照片沒多拍就匆匆離去。
離開了大稻埕碼頭後,這裡還有一處『辜宅』頗值得一看。
我們順著原路往回走打算搭乘捷運返回飯店,
途中經過了這一處『迪化街新天地』。
這天除了在迪化街附近閒逛外,還在這裡享用了兩間美食,
再順道放上我個人很喜歡的大稻埕故事工坊連結:
大稻埕 迪化街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及週邊